首页 > 蚕病防治 > 真菌病 > 曲霉病 >

曲霉病的基本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曲霉病的病原是对家蚕有致病性的曲霉属真菌,如黄曲霉、米曲霉、棕曲霉等,不是一种特定的菌。养蚕生产上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危害最为普遍,棕曲霉、寄生曲霉只偶尔出现。

1~2龄蚕最易感染曲霉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先见蚕伏于蚕座中食桑不良,次日发现病死蚕,病程2~3天,病蚕死后体躯紧张,在孢子侵入部位往往出现缢束状凹陷。约经1天尸体上可见有黄绿色的曲霉菌菌落长出,逐渐被覆全身,呈绒球状。1龄感染严重时,可见1眠至2龄起蚕时出现大批死蚕,多半为半脱皮蚕和不脱皮蚕。

3龄蚕后多为零星发生,大蚕发病常在蚕体上出现1~2个褐色不正形病斑,多在节间膜或肛门处出现,随病势发展而扩大,有粪结或排连珠粪等症状。濒死前头胸部伸出,吐液。死后,病斑周围局部硬化,其他部位不变硬而容易发黑腐烂。
 
上族时感染的蚕常常死于茧中,感染轻时能化蛹,蛹期发病往往出现黑褐色病斑,腹部松弛,丧失蠕动功能,死后尸体干瘪缩小,在节间膜和气门处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高温多湿时菌丝侵入茧层生长成为霉茧。
 
在蚕种保护过程中,如湿度过大又不注意换气,蚕卵表面易受曲霉菌寄生发霉导致胚子窒息死亡,成为霉死卵。霉死卵卵壳表面先凹陷,很快干瘪。

(1)肉眼鉴定 病蚕尸体如出现黄绿色绒球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初步判断为该病。
 
(2)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为球形;取病斑部位体壁的内侧组织镜检有菌丝存在,体液经镜检无短菌丝存在。

家蚕真菌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必须有病原存在,其次温、湿度必须合适,这与季节、传染源的分布及侵染力、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传染来源
 
对家蚕有致病性的真菌多为丛梗孢目,该目真菌为兼性寄生菌,即同时具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其中寄生适应性较强的依次有白僵菌、绿僵菌、粉拟青霉菌、黑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曲霉菌等。
 
家蚕的病原真菌广泛寄生于桑园害虫或其他野外昆虫上,如野外昆虫死于白僵病的占真菌病的20%以上;绿僵菌对桑螟虫、桑毛虫、野蚕、菜粉蝶等30多种昆虫都能寄生,黄僵菌寄生于6个目的200多种昆虫中。这些染病昆虫上的病原真菌、患病昆虫的粪便等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及在土壤中腐生生存的病原真菌经各种途径进人蚕室,使家蚕感染发病。特别是晚秋蚕期,由于温、湿度条件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桑园内及其他地方染病的昆虫比较多导致病原菌较多,因此容易发生僵病。
 
白僵菌、黄僵菌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病原菌,可用作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农林业害虫,但不能在蚕区使用,否则将对养蚕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白僵蚕作为药用资源生产、收购时,孢子到处飞散,对养蚕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发生僵病的蚕沙也能大量形成孢子,病蚕尸体及蚕沙应turen 3:19:53
家蚕真菌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必须有病原存在,其次温、湿度必须合适,这与季节、传染源的分布及侵染力、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传染来源
 
对家蚕有致病性的真菌多为丛梗孢目,该目真菌为兼性寄生菌,即同时具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其中寄生适应性较强的依次有白僵菌、绿僵菌、粉拟青霉菌、黑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曲霉菌等。
 
家蚕的病原真菌广泛寄生于桑园害虫或其他野外昆虫上,如野外昆虫死于白僵病的占真菌病的20%以上;绿僵菌对桑螟虫、桑毛虫、野蚕、菜粉蝶等30多种昆虫都能寄生,黄僵菌寄生于6个目的200多种昆虫中。这些染病昆虫上的病原真菌、患病昆虫的粪便等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及在土壤中腐生生存的病原真菌经各种途径进人蚕室,使家蚕感染发病。特别是晚秋蚕期,由于温、湿度条件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桑园内及其他地方染病的昆虫比较多导致病原菌较多,因此容易发生僵病。
 
白僵菌、黄僵菌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病原菌,可用作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农林业害虫,但不能在蚕区使用,否则将对养蚕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白僵蚕作为药用资源生产、收购时,孢子到处飞散,对养蚕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发生僵病的蚕沙也能大量形成孢子,病蚕尸体及蚕沙应当及时做无害化处理,如果将未腐熟的蚕沙施入桑园就会污染桑叶,引起桑园害虫发病,增加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对家蚕产生危害。
 
2.传染条件
 
真菌病是通过分生孢子来传播的,分生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载体传播。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一般不会食下传染。接触传染必须有合适的湿度,而创伤传染则不用。
 
各种真菌病病原体的分生孢子发芽、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定的条件才能引起蚕发病,附着在蚕体上的分生孢子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穿入蚕体内,此时无论外界环境的湿度如何变化,菌丝都能在蚕体内的环境中大量生长,导致蚕发病死亡。
 
不同的病原真菌对湿度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在24~28℃的温度范围内发育最好,绿僵菌的最适温度为22~23℃,曲霉菌喜欢高温,最适温度是30~35℃等。因此,中秋蚕期,特别是晚秋蚕期,绿僵菌发生较多。发病经过的快慢也与温度有关,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则发病快、病程短,温度低时则发病慢、病程长。在合适的温度下,湿度越高,发育就越好,一般最适湿度是90%~100%,70%以下的湿度孢子不能发芽。
 
小蚕比大蚕皮薄且粗糙,容易附着分生孢子,起蚕比盛食期的蚕皮肤褶皱多,也易于附着孢子,因此,小蚕和起蚕容易感染真菌病,大蚕则发病率低,而熟蚕又有所回升。
 
在养蚕过程中,要尽量控制好湿度。多雨季节易发生真菌病,蚕室靠近水源、或比较阴暗、或通风不良等造成多湿时,也容易发生真菌病。
 
 
 
 
 
 

应根据真菌病的发病规律,从控制病原和调节湿度入手。
 
1.消除传染源
 
(1)要提早治虫,防止桑园害虫感染真菌病后与家蚕交叉感染,同时又不影响养蚕。
 
(2)养蚕前要做好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清扫及消毒工作。(3)及时处理病死蚕,蚕沙应沤制堆肥处理,不得直接撒入桑园,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4)簇中如发生真菌病,应将簇具消毒后再使用。
 
(5)养完蚕后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6)在养蚕区域及周围禁止生产、使用白僵菌、黄僵菌等生物农药。
 
2.使用防僵药物
 
使用防僵药物是防治僵病发生与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防僵药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为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制成的防僵粉、液体消毒剂及熏烟消毒剂。
 
防僵消毒剂的使用应根据当时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历年来的发病规律来灵活掌握。一般在蚁蚕及各龄起蚕各使用1次。多湿的天气或经常发生僵病的蚕室应在各龄中增加1次。已经发现病情后,应加强蚕体、蚕座的消毒工作,做到每天1次。使用熏烟剂时房间门窗要密闭,撒防僵粉要在蚕座上无桑叶时进行,撒药5~10分钟后喂饲新鲜桑叶。自配防僵粉要求填充料和药剂尽量磨细,使有效成分分散均匀,并保证药剂的附着力,提高药效。
 
大蚕期如果僵病发生严重时,可用0.3%~0.5%的有效氯消毒液对蚕体、蚕座及养蚕环境进行1次消毒。
 
预防蛹期发病的重点应放在5龄的防僵和簇室、簇具的消毒上,上族时应在熟蚕体上撒1次防僵粉,注意不要用含石灰的防儡药剂,以免由于石灰吸湿对蛹体产生不良影响。
 
3.调节蚕室、蚕座湿度
 
注意通风,调节蚕室湿度,蚕座多用干燥材料,对预防真菌病有一定作用。
 

咨询热线:
18559900230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官方微信站:
公司官网: http://www.yulecans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