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蚕病防治 > 病毒病 > 血液型脓病 >

血液型脓病的基本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血液型脓病,因病蚕血液混浊而得名,又称核型多角体病。这种种病由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引起,几乎能在家蚕的所有组织中寄生增殖。病毒寄生于细胞的细胞核中,被多角体包被,这种多角体病毒对不良环境及物理化学消毒方式有较强的抗性,洗净的多角体干燥保存38个月仍有活性,而游离病毒在37.5℃约1天就失去致病力,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主要的消毒对象。组成多角体的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下容易被分解。

血液型脓病是一种急性病毒病,症状明显,肉眼即可识别:家蚕在龄末出现迟眠、不眠,体色发黄,病蚕体躯或环节的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常趴伏在蚕匾边缘、蚕座四周,体皮易破、流乳白色混浊血液(图5-1,见彩图)。5龄后期、熟蚕感染能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轻触感觉发软,稍经振动可造成体壁破裂,流出浓汁造成茧层污染。病蚕多数不能吐丝营茧。

(1)肉眼诊断血液型脓病的典型症状为体躯肿胀、体色发白、体壁易破、环节凸起,血液乳白色,病蚕狂躁爬行,往往因体壁破裂血液流出而形成一条带状痕迹。
 
(2)显微镜检查 取病蚕的乳白色血液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置600倍左右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折光性较强,大小整齐的六角形多角体即可确定本病。在迟眠蚕的血液中,若发现血细胞核中有折光性较强的结晶状颗粒,也可确认本病。
 
多角体与脂肪球的区别:可用苏丹Ⅲ染色法进行鉴别,着色的为脂肪球,不着色的为多角体。苏丹Ⅲ染色剂的配制方法:取0.5

对血液型脓病病毒的抗性,不同品种差别不大;同一品种不同龄期差别很大,龄期越小抗性越小;同一龄期起蚕抗性小,盛食期抗性大;饲喂适熟叶的蚕抗性强,饲喂过嫩叶或饥饿过的蚕抗性差;正常温度饲养的蚕抗性强,经过高温的蚕抗性差。
 
血液型脓病的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是经食下传染,二是经伤口传染,经伤口传染病毒粒子需是游离态病毒,多角体病毒只能通过食下才能传染。
 
生产上以食下传染为主,经伤口传染的机会很少。蚕体破裂后血液污染蚕座、桑叶,通过食下或者创伤传染给健康蚕,导致健康蚕发病。因此,发现病蚕后应立即拣出并用石灰水消毒,如果病蚕皮肤已破,那么发现病蚕的地方及周围要用新鲜石灰粉撒布一遍以消除、隔离病毒,由于血液型脓病病蚕的中肠组织不被感染,因此,病蚕排泄出的粪便不会造成蚕座感染。
 
血液型脓病病毒大量潜藏在病蚕尸体、尸体污染的蚕座及烂茧中,随着养蚕操作污染蚕室、蕨室及蚕具、族具,造成病毒多角体的扩散,由于多角体抗逆性强,存活时间长,如果不消毒,很容易造成下批家蚕感染血液型脓病,造成重大损失。

1.严格消毒,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病原是蚕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消毒是防止蚕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必须根据蚕室、贮桑室、室、蚕具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时彻底地做好消毒工作。
 
       养蚕前,认真进行蚕室、贮桑室、簇室、大小蚕具及蚕室周围的清洁工作,然后进行彻底消毒,严格防止小蚕期感染。不同批次的蚕种要分开饲养,防止造成病毒的传染与蔓延。
 
       对病毒可采用氯制剂、溴制剂、甲醛制剂或石灰浆进行消毒,上述类型的消毒剂对病毒病的病原都有很好的消毒效果。养蚕期间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免一处的病原扩散到另一处造成传染。
 
2.严格分批提青,及时淘汰弱小蚕、拣出病死蚕,防止蚕座传染感染病毒后的蚕,有迟眠和发育迟缓的症状,因此对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要认真对待。
 
      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中如果有中肠型脓病或浓核病的蚕,会不断地排出带有大量病毒的粪便,造成蚕座严重污染危及整批蚕的安全,因此生产上要将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发现病蚕及时处理,保证蚕座安全。
 
3.加强管理,提高蚕的抗病能力
 
       病毒病的发病程度与体质密切相关,而蚕的体质又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及时调节温、湿度,给蚕良桑饱食,做好眠起处理,使蚕发育整齐,仔细操作减少蚕体创伤,提高蚕的体质,增强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减少病毒病的发生。
 
4.控制桑园害虫,杜绝交叉传染
 
      某些桑园昆虫的病毒病能与家蚕交叉感染,因此要做好桑园昆虫的防治工作。防虫工作要根据养蚕时期合理规划,既要做到防除害虫,又不对蚕产生药害。
 
5.饲养抗病力强的蚕种
 
      不同蚕品种对病毒的抗性不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各种病毒病的发病情况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品种进行饲养。

咨询热线:
18559900230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官方微信站:
公司官网: http://www.yulecans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