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血液型脓病,因病蚕血液混浊而得名,又称核型多角体病。这种种病由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引起,几乎能在家蚕的所有组织中寄生增殖。病毒寄生于细胞的细胞核中,被多角体包被,这种多角体病毒对不良环境及物理化学消毒方式有较强的抗性,洗净的多角体干燥保存38个月仍有活性,而游离病毒在37.5℃约1天就失去致病力,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主要的消毒对象。组成多角体的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下容易被分解。
血液型脓病是一种急性病毒病,症状明显,肉眼即可识别:家蚕在龄末出现迟眠、不眠,体色发黄,病蚕体躯或环节的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常趴伏在蚕匾边缘、蚕座四周,体皮易破、流乳白色混浊血液(图5-1,见彩图)。5龄后期、熟蚕感染能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轻触感觉发软,稍经振动可造成体壁破裂,流出浓汁造成茧层污染。病蚕多数不能吐丝营茧。